图片来源/新华社
在生态环境保护上,急功近利要不得,一蹴而就不现实。只有正视问题,保持清醒头脑,积极有为、锲而不舍地去治理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才能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。
■魏新军
生态环境保护是“国之大者”。经过全社会坚持不懈努力,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,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,人民群众绿色福祉日益丰厚,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。
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如生态环境保护的教条主义、本本主义、形式主义、部门主义,以及“一刀切”做法等问题,这些也在削弱环境治理的实际效果。只有尊重客观规律,自觉服从服务于发展大局,主动与发展大势同频共振,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绿色力量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,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,人与自然更和谐,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,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充沛,在国际上赢得更多赞赏。
成就令人振奋,但问题也发人深省。长期积累的一些突出问题,叠加经济下行压力释放,在较大范围内被不断放大,负面效应凸显。比如,有的地方就生态环境保护抓生态环境保护,只见树木不见森林,导致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日益突出。不少地方将生态环境保护长期目标短期化、短期目标极端化,采取突击式治理,带来不少负面影响,如大气污染治理中频现此类现象。有的地方生态环境监管简单粗暴,教条式、刻板式执法,严重影响企业正常发展。有的地方借环保之名,随意扣帽子、打板子,搞“一刀切”“一锅烩”,阻碍了市场循环,破坏了营商环境。有的地方对前端预防重视不够,将治污减排的压力转嫁至中后端,导致对企业追责、处罚增多,加剧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企业生存之间的冲突,企业意见比较大等。这些问题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,都不是小问题,亟须引起各级高度重视。
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其中深层次原因在于,未能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大局大势深度结合起来,没有很好地遵循事物发展规律。这是当下生态环境工作的掣肘所在,不抓紧解决势必导致严重后果,还会显著增加公共治理成本。所以,要将生态环境工作完全置于大局大势之中精心谋划和推动,在理念和路径上进一步作出优化和改进。
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,当下我国要千方百计谋发展,竭尽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,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生态环境工作要顺应这个大势,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大功夫、苦功夫和长足功夫。
当前,不少生态环境问题表面上是环保问题,实质上却是发展方式、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的问题。解决这些问题,仅靠环保检查、督察、执法难以触及根本,靠罚款、扣押、停产、关闭、搬迁等也不能完全奏效,反而会催生出不少新的问题,尤其是那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收入、就业问题。
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坚持标本兼治、多管齐下,统筹产业结构调整、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、应对气候变化,真正施行系统治理,推动实现环境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多赢。要紧紧围绕绿色发展,立足区域实际,统筹大局谋划,协同制定政策,协调采取行动,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。
要在功能区划、产业布局、重大项目规划建设、产业政策制定等工作中,把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到实处,从经济运行底层逻辑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花结果,走好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之路。
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,生态环境保护亦不例外。只要深刻认识规律、尊重规律和顺应规律,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一定能不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,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更大力量。
第一,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,有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状况,不能脱离发展阶段追求生态环境保护效果。要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入手,实事求是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,可设定“努力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”的目标,以倒逼和激发攻坚动力,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若是脱离发展阶段,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,那注定是无法实现的,长期下去,不仅人为制造焦虑,而且容易挫伤基层工作积极性,导致悲观主义蔓延,一些干部会选择消极应对。
如果硬逼着完成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,基层要么造假应付,制造“虚假繁荣”,要么不择手段,搞行政命令“一刀切”。这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目的背道而驰的错误做法,必须严肃而坚决地予以纠正。否则,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,必然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造成严重不利影响。
要真正改善生态环境质量,就一定要在绿色发展上作出积极努力,争取用较短时间迈过低层次、粗放式、资源依赖型的发展阶段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提升新兴产业占比,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,从根本上减少污染和污染物排放,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,以发展阶段的提升引领环境质量的提升,从本源上加快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
第二,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。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,既是破解资源能源约束的紧迫需要,也是呼应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要。它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。
不存在脱离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。生态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,故一定要在经济发展中来解决。生态环境保护的终极目标是助推高质量发展。要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展示更大作为,采取更多更科学的措施,更加高效有力地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路径,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让两者互为促进、相得益彰。同时,还要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,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空间,赢得更多支持,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重红利,继而为更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打牢基础、输送动力。
如果因为片面、教条、机械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,而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不利影响,损害营商环境,引起众多企业不满,那就要进行深刻反思,抓紧对生态环境治理决策、思路加以修正,在方式方法上作出优化调整。
第三,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要因内外部重大条件变化而及时调整,不能搞刻舟求剑、缘木求鱼。当前,由于经济增长长期处于低位,加之外部不利因素增多,导致全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,企业经营困难较为普遍。在此背景下,社会主体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更为迫切。对此,生态环境保护要立足大局需要,顺应大势而为,从思路、目标、路径、方法上作出相应调整,因时因地制宜进行局部优化,避免经济状况恶化,防止出现极端事件,切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根基。
要迎合大局需要制定生态环境政策,正向加力、协同发力,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。要客观准确评估之前的一些策略和做法,该变则变、该缓则缓、该强则强,反对以“保持定力”为“无动于衷”找借口。如果不及时改变,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边际效应就会递减,监管执法则会事倍功半,行政投入与产出的背离进一步加大,不仅浪费公共行政资源,还将给政府公信力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。
第四,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关联广、耦合强,只有坚持系统施策,才能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。目前,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政策、规划和行动,存在过于关注环保指标的现象,对其他关联领域和方面考虑不充分甚至很不够,以致于落实起来,易产生跷跷板效应和掣肘效应,导致政策效果打了折扣。
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考量,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,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。要从全局角度切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,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,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,一揽子统筹,系统性谋划,完备顶层设计,鼓励基层结合实际创造性落实。
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向主动预防和化解矛盾转型,在前端提早解决问题,降低被动应对和后端治理压力。要以其他工作积极开展,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向好。同时,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的扎实推进,助力其他各项工作全面进步。
要教育引导公民从自身做起,从工作生活点滴做起,养成绿色低碳的习惯和模式,在全社会营造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,形成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实践者的良好局面。
第五,生态环境问题点多线长面广,背后原因复杂多样,解决起来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,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成的,一定要保持定力,坚持长期作战。
现在,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急于求成,以为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搞突击就能解决污染问题,幻想短期出政绩,把一些需长期坚持的工作当成短期任务对待,把持久战打成了突击战,采取超常规手段,搞得企业、群众和基层干部苦不堪言。
大气污染治理最为典型。这是一个艰巨漫长的任务,需要一点一点去夺取阵地。但是,不少地方每月搞排名,压得基层喘不过气来,于是出现了很多削足适履的荒诞事和“一刀切”的不正常现象,引起不良后果,企业和群众意见很大,以致于辛辛苦苦换来的优良天数失去了公信力。
在生态环境保护上,急功近利要不得,一蹴而就不现实。只有正视问题,保持清醒头脑,积极有为、锲而不舍地去治理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才能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。
(作者单位:陕西省生态环境厅)